|首页| |心理论坛| |学院网址| |中心简介| |联系我们|


青年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大学是激荡青春的地方,在这片沃土上,人们已习惯了岁月如歌、青春如画的美丽境界。而往往忽视了校园还是一个多种文化磨砺碰撞的地带。多样性的价值观、世界观激起大学生心灵的 “ 震荡 ” ;知识经济、市场经济对成才标准亦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天的 “ 天之骄子 ” 们正面临着学习、生活中的多重压力和挫折 —— 独立、竞争、适应,让他们生出一种断奶的躁动,经历着成长的失落、社交的困惑、过度的学业压力、家庭困境、就业压力、情感迷失等等心理困境。因而,有人把处于这种心理焦虑状况下的当代大学生戏谑为 “ 天之焦子 ” 。

  一、青年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1.自我意识的矛盾与混乱

  在大学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因此,在这一时期他们经常会遇到一系列自我意识的矛盾与混乱。

  一是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青年追求自我完善的意向会在心目中逐渐形成一个 “ 理想我 ” ,这个 “ 理想我 ” 反映了青年对自我成长所怀有的美好愿望,因此不可避免地包含进了自我美化的内容,而同真正 “ 现实我 ” 往往会发生矛盾。在调查中发现,有78.6%的大学生 “ 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 ” 。而一旦当这些 “ 理想我 ” 的目标受挫,只留下一个理想幻灭的 “ 现实我 ” 时,就会产生失望、羞愧和痛苦的消极体验,感到自卑、气馁而对自我丧失信心。如 “ 我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整天无所事事,真的对自己很失望,很恨自己,我怎么是一这样的一个人…… ” 。

  二是独立自尊与受人管教的矛盾。青年学生的自尊心强,独立性强,凡事希望表达自己的意见,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不愿意被别人指手划脚,随意摆布。因此,表现为人们所常所说的 “ 逆反心理 ” 。如 “ 我也知道老师、父母都是为我好,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要与他们作对 ” 。

  2.无法承受学业之重

  在调研中发现,在影响大学生情绪波动的因素中,有48.4%的学生把学习压力排在了第一位。 “ 每到考试前,我就紧张,心燥,失虑,一上考场我就拉肚子…… ” ,一位女大学生如是说。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有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感到难以适应,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些同学生甚至会患上考试焦虑症,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上的问题。

  3.对就业的焦虑

  目前,在大学生中流传 “ 毕业即失业 ” 的悲观论调。在调查中有41%的大学生 “ 对未来的前程感到担忧 ” ,有28.9的大学生 “ 还没有想过未来的规划 ” 。据统计近几年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部分毕业生面对人才市场感到困惹,对求职过程、择业过程产生种种矛盾心态,感到迷茫和困惑;许多学生表现出社会经验不足、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极端之路

  4.人际困惑

“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相处会有那么多不如意,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 当代大学生在高中期间与社会接触不多,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问题几乎成了他们最大的问题,在调查中,有37.6%的学生 “ 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不良感到困惑 ” 。一方面,渴望友情,渴望理解与同情,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不能正确认识交往和缺乏交往的技巧,又使他们陷入交往的误区。正是由于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就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使得人际失调、交往嫉妒、自卑、社交恐惧等问题纷至沓来;于是,高傲、自卑、孤独、无聊、无望、恐惧等心理体验频频光顾。久而久之,形成忧郁症、交际恐慌症等心理疾病。

  5.情与性的困惑

“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 ” 。大学生是青春焕发的群体,又是处于性活跃期的群体。大学生私自校外租房同居、某大学一男生宿集体嫖娼、某大学两女大学生在歌舞厅当 “ 三陪女 ” 被公安机关抓获……诸如此类的大学生性越轨事件在各大高校均成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然而青年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但经济上并不独立,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因此,过早的性行为经历、畸形的性爱、早孕,均对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据调查,约1/4的男生和1/2的女生事发当时即产生严重的心理困扰,如愤怒、羞耻、不洁等;12.5%的男生和28.8%的女生在事隔多年后心理上仍然留有阴影; “ 我不再是姑娘了 ” 、 “ 我为他奉献了一切,他应该心里只有我 ” 、 “ 她是我的人了,这下可以松口气了 ” 等等。婚前性行为后,青年大学生经常出现懊悔、负罪感、出现负面自我评价,或怀疑对方的品质、指责对方等;怕怀孕和人流的痛苦、怕处分、怕婚姻不再有选择;怕事情暴露,担心自己和对方的未来。

  6.面对繁华物质世界的失落

  调查中发现,贫苦也是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对四川省四所高校的在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有51.42%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经济较好的同学抑郁平均数为38.46,而贫困生的抑郁平均数为41.52,可见贫困生抑郁状态高于非贫困生。 “ 我为何不出生在豪门 ” 、 “ 勤奋学习不如别人有个好爸爸 ” ……面对高档物质享受的无奈,他们发出如此感慨。其实,今日的大学生明显带有相对贫困的性质。客观地讲,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容易忍耐,但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构成更为复杂的心理压力。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他们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情感体验丰富多彩,区别在于他们的种种需要都罩着经济困难的阴影。实际存在的经济压力与由于未能正确认识甚至部分夸大的其他方面的一些困难,使一些贫困大学生长期处于抑郁和焦虑的矛盾心理状态下。

  7.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人格缺失

  现代大学生活可谓 “ 丰富多彩 ” ,如宿舍中的 “ 夜文化 ” 、抽烟、喝洒、打扑克、打麻将、通宵上网……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理健康,进而影响到心理康。一位即将退学的大学生在心理咨询中说: “ 大学里,我们有了最大的自由去任意安排自己的生活。谈恋爱、成天上网、游玩、赌博、喝得醉眼朦胧……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角落,好像什么也不是,好像又什么也是,觉得整个人都很颓废、惰性,慢慢地成绩开始下降…… ” 。所谓 “ 习与性成 ” ,就是指长期的某种习惯会形成一定的性格, “ 习焉不察 ” ,则是指习惯干某事而察觉不到其中的问题,而 “ 习非成是 ” 则是指把错误当成正确的,于是 “ 积习难改 ” ,从而给大学生带来诸多麻烦和不良的心理体验,甚至使一些青年走上歧途。

  二、青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调控

  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索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五级联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形成从学生骨干、辅导员到院系、部门、学生的快速危机反应体系,开设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正确总结和处理受危机影响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完善大学生心理疾患预防和危机干预工作体系。创新辅导内容及方式;运用先进的心理健康测试软件,开展集体辅导为主导、个别辅导相补充的辅导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转变观念,从 “ 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 ” 的旧框框中解脱出来,真正确立 “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用为中心,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中心 ” 的教学理念。

本文选自百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