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上海海运学院第一期建校工程完成,中专部由东昌中学迁入上海海运学院,当年招收新生367名。至1960年底,在校学生为865人,教师和教辅人员总数109人,师资队伍不断充实提高,在专业学科设置上,建立了航海学科、造船学科和共同学科3个学科,下设12个教研组,办学构架逐步规范,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除正规学历教育外,还为部队开办师资培训班,为远洋总局培训船舶报务员,并从58级中专学生中,保送81名品学兼优学生进入交通部部属水运学院继续学习深造。
1961年,根据交通部决定,“上海海运学院中专部”正式更名为“上海海运学校”,隶属国家交通部,同年9月学校被确定为交通部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当年学校招生9个班,并增设“港口机械专业”,在校生规模突破1000人。学校制定了“关心政治,尊师守纪,勤劳俭朴,艰苦奋斗”十六字校风。
1962年,在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背景下,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学校进入全面调整时期。1962年当年就停止招生,“港口机械专业”停办,原该专业学生转入“船机修造专业”学习;同年,根据交通部指示,成立函授部。1963年“海船驾驶”和“轮机管理”专业停办,61级学生辍学,提前分配至上海海运局船舶和船厂工作。同年秋季招收“船舶无线电通讯专业”学生76人,函授招生地区扩大到大连、青岛、汉口等地。 1964年,根据国家教育体制调整要求,“船机修造”和“船体修造”两个专业学生与部分教师转入上海船厂,成立“船舶修理技术学校”,试行半工半读。
1964年,国家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为适应航运事业的发展需要,交通部对学校进行重新规划,拨款建设上海海运学校新校区,选址浦东源深路,第一期工程征地44亩,建筑面积14700平方米,并于同年开工。1965年7月,学校搬至新校区。
同年秋季,恢复“海船驾驶”和“轮机管理”专业,增设“船舶电气设备”专业,共招新生9个班,在校学生回升到500余人。同时,上海海运技工学校的“水手专业”和“机匠专业”三个班共136名学生并入上海海运学校,按原三年制教学计划继续学习。
为适应学校的办学规模,学校通过对师资结构调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实了一批既有大学学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使师资队伍在素质和数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至1965年,在校教职工182人,其中教师、教辅人员79人。同时,学校在不断积累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实训设备建设,学校又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并初具规模。
[1][2][3][4] |